前言
最近 BCH 分叉以后,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去中心化的社区治理问题。前面两位嘉宾讲的非常赞,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从比特币诞生到今天,已经恰好十年了,中本聪设计的这套基本的经济和政治构架经过十年的实验,大概已经可以证明了这套系统的技术和经济逻辑基本可行。接下来的十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社区治理问题。从 2017 年的分叉到 2018 年 BCH 的分叉我都深度参与其中,我能深深的感受到,2016 年以后数字货币已经从实验室的阶段(技术完善的阶段)到了主流社会的阶段,进入到主流社会以后,它拥有了越来越大的经济规模,触及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利益,也带来了很多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所以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复杂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去中心化系统的社会治理问题。
我个人是从 2013 年开始接触比特币,到目前为止的六年时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2016年以前,我处于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因为我个人是研究经济学的,觉得这个机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所以那三年我是非常兴奋的,兴奋到可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去买比特币,从6000元买到800元,但即使是这样,我都没有怀疑过,我坚信中本聪已经设计好了一套完美体系,我所要做的就是用经济学原理,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它为什么可行,为什么有前景,所以我写了大量科普性的文章。
直到 2016 年 7 月的比特币拥堵事件,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冲击。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中本聪设计的系统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够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但是当拥堵真的发生了,我才开始怀疑,为什么这个系统会拥堵。为什么这个事情对我来说那么重要呢?可能大家还不太理解,因为我以前的逻辑非常清晰,我认为比特币的结构设计的已经可以适用于一个货币体系,当越来越多人去用它的时候,它的稳定性也自然是越来越强的。经济领域常说的一句话,大而不能倒,当全球的人都在用的时候,它其实很难被杀死,所以之前我也不害怕其他的竞争币。
今天现场有很多以太坊社区的朋友,其实在 2016 年之前,我并不看好以太坊,我认为只要比特币正常发展,以太坊并没有很多机会。但是 2015 年年底的时候,价格复苏,我们预测 2016 年会是一个牛市,届时用户量大增,比特币就会成为一个全球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设施了。但是当用户真的大增,交易量上升以后,我们发现,扩容并不容易。所以 2016 年 7 月发生了区块拥堵以后,我就开始思考,中本聪是不是真的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不需要我们干预的系统,我开始思考我应该在这个系统里面做些什么来推动这个系统的发展,思考的结果就是深度参与了两次著名的分叉。
两次分叉中,我都受到了攻击。第一次分叉的时候,经常就有人问我,你会写代码么?我说不会;这次分叉,别人又问我,你有算力么?我说没有。大家都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就不要过多言语,但是我认为我的言语还是有用的。2016年那次分叉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主张扩容的文章,我提出,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要想实现自身演进,分叉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回到主题,就是后面一个阶段让我反思自己之前比特币必胜的简洁逻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比特币并不是先天设想好的治理结构,我们需要去思考怎么治理,尤其是2018年这次的分叉,BCH的社区斗争,也是社区治理问题,引起了整个区块链圈子的关注,所以大家才开始关注,但其实距离我第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两年了。
去中心化的系统不需要社区治理?
很多最早币圈的老人,包括现在比特币圈子的铁粉到现在都认为,中本聪原本设计好的机制可以让去中心化系统不受任何中心组织的攻击而完美运行,所以对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系统来说,并不需要任何社区治理。具体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比特币的系统建立的基石是非对称密码,非对称密码重大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公布公钥作为你的身份代表,用私钥签名,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知道你私钥的前提下验证你的签名的正确性,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需要任何中介来确定我们的权利,这就是所谓区块链去中心化根本的来源。为此,很多人认为去中介也就不需要社区治理。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人认为PoW这个机制设计的非常好,它让每个参与挖矿的人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每个人凭自己的私力守护自己的利益,就可以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也不需要社区治理。
第三个原因,早期的比特币支持者,大部分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非常反感一个社区治理结构来“管理”这个系统。
第四个原因,所以很多人认为中本聪也是倾向无政府主义,当然到现在为止,这个事情一直是个谜,但是他创造的这个系统确实是试图从政府那里剥夺重要的货币发行权。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早期的参与者大多认为,比特币是不需要社区治理的。
比特币早期有没有社区治理?
但实际上,早期比特币还是有社区治理的,最早是中本聪治理,一直到 2010 年 12 月之前,中本聪在整个系统中都起到很核心的决策作用。
另外还有两个论坛,一个是中本聪创立的 bitcointalik.org,还有一个是 reddit 上面的 Bitcoin 板块,这两个论坛上面其实也是有管理者,有意见领袖,有重要的讨论者,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社区治理。
还有一个大家应该听说过,即早期的比特币基金会,2012 年成立,是为了应付美国政府对比特币合法性的攻击,试图去说服政府。这个基金会在两三年时间里,其实对开发和社区治理都起到一些作用,2015 年后渐渐销声匿迹,这也是最早对治理的尝试。
在比特币领域,大家最认同的一种治理模式,包括在BCH里面也是,就是算力投票,让出块的矿工在区块里标注是否同意某个提案,这是比较常用的投票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可以得到支持,大概的逻辑是这样的,矿工的算力是一种沉默成本,不像持币者可以随时卖币走人,而矿机是不可能随时变现的,所以他必须认真投票,尽可能去揣度用户的需求,面向市场,尽可能使自己的投票能够为货币的上涨带来可能性,这样保证了市场和系统的一致性,这一看,逻辑是通的,当然,这仅仅是逻辑上,其实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很多人说比特币是没有社区治理的,但其实是一直有的,并且尝试过很多方式,但是不像以太坊和 EOS,它会有一个共识的规则,比特币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大家有共识的社区治理的规则,包括第一次分叉也是这样。
比特币第一次分叉暴露的问题:意识形态与政治
第一次分叉,由于扩容引起,其实是个很小的问题,讨论了好几年,一开始很多人都不觉得是个重要的问题,可实际上这最终变成了一个导致分裂的决定性的问题。
之前我们都是从经济利益上去分析,觉得这个系统是自恰的,没有这么大的矛盾,而扩容这个事情和任何人的利益都是没有矛盾的,交易量上涨意味着价格的提升,那就需要扩容,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会有人阻止呢?这时候他们考虑的不是经济原因,主要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起作用,他们追求更强的去中心化和抗审查。
核心开发团队认为随着扩容的发生,数据量随之增大,普通人的电脑和带宽就不足以存储和同步数据,这样全节点就会减少,那政府的攻击就有可能会成功。我认为这个逻辑方式思考的太简单了,其实他们并没有太多考虑市场,其实扩容以后,用户也会增加,那运行全节点的人也会增加,在这里我们就不深入讨论。
总之,当时并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纠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早期的极客还是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主张,而忽视了市场的需求。
其实当时反对扩容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扩容的。但是,多数人虽然支持扩容,但是他们更看重 Core 团队,他们的第一标准是先认同 Core 团队,然后再是扩容。当 Core 明确拒绝区块扩容后,只有很少部分社区成员转向了 BCH,大部分支持扩容的人还是留在了比特币。
扩容争论过程中,为了尽可能不分叉,尽可能达成社区共识,大家还是采用传统的算力投票来决定,当时有著名的纽约共识和香港共识,但是因为其实当时的核心开发团队的影响力非常大,实际上算力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出现的政治局面就是掌握代码开发权的团队决定了整个决策,社区的大部分人都更愿意无条件相信这些不拿报酬的开发者。所以第一次分叉的时候就暴露了这个问题,原生的生态并没有办法来杜绝开发的中心化,没有办法解决政治博弈中最终的决策背离了生态整体利益的问题。
以上就是第一次分叉暴露的问题,首先是意识形态问题,后来反映出政治决策问题。
但是到现在为止,在区块链的生态里,其实没有任何专业的政治家来分析这个现象。我是主要是做经济分析的,研究过一些政治问题,在 2016 年底对第一次分叉的扩容之争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分析了技术问题、经济利益问题、政治斗争问题、还有意识形态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出现根本的理念或路线分歧,应该允许分叉,分叉更能保证系统总体的稳健性,即使某一条条路径有问题,那另外一个路径还有成功的可能性,很可能两种路径都看到了不同的市场需求,那么两条路劲都能生存下来,那整个市场会更繁荣。但这种观点当时理解的人很少,直到两次分叉之争以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认同分叉对于去中心化系统的重要性。
比特币第二次分叉暴露的问题:政治与意识形态
最近又发生了比特币的第二次分叉。在扩容之争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讨论,这次扩容之争两年时间争执不下,说明比特币原生框架可能存在缺陷,无法解决进入主流社会以后涉及到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问题,基本框架可能需要调整。后来分叉出BCH以后,容量直接扩大到了8M,那么是否还需要去改进系统呢?其实BCH仅仅是解决了这次扩容的问题,整个构架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当系统内部再出现难以调和的分歧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分叉等问题。但当时我并没有公开说这个观点。
BCH 诞生以后,其治理是比较简单的,最早比特大陆在分叉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也不像外界传言的完全有比特大陆主导,当时支持分叉 BCH 的社区是反对 Core 不扩容的比特币社区成员自发形成的,包括我,当时在新形成的 BCH 社区没几个熟人,都是因为无法接受不扩容而走到一起的。没有这个自发社区的支持,BCH 只会跟后来的各种分叉币一样被人遗忘。
BCH 存活下来之后,社区逐渐扩大,Roger、Gavin 和澳本聪等人加入进来,比特大陆的相对影响力逐渐下降,BCH社区更加去中心化。
但到了 2017 年 8 月初,ABC 团队公布了 2017 年 11 月 15 号的硬分叉升级之后,澳本聪就开始带领他的团队对 ABC 开发团队、对比特大陆、吴忌寒和杨海坡等人进行攻击。他认为 BCH 应该从现在的版本回到比特币早期的 0.1 版本,恢复之前禁用的操作码,然后取消容量上限,这个系统就能够完美的运行。他利用了中本聪的声望,再加上资金和政治运作,实际吸引了大量 BCH 社区成员的支持,并发动了算力大战,最终以对 BCH 的分叉,即 BSV 诞生而结束。详情可以看我的文章《 BCH 的战争与进化》和《BCH战争中的十大误解》。
比特大陆在这个分叉中受到有组织、系统性的舆论攻击,但自身对外宣传较少,舆论上非常被动,以至于在这次分叉之后,还被外界当作是造成行情下跌的罪魁祸首,在 BCH 社区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
上一次分叉是因为扩容之争,2016 年 7 月份比特币堵了一年之后才进行的分叉,而这次的分叉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而是澳本聪宣传出来的,实际上是一次政治攻击,利用意识形态来引发社区分化。
我们每个人在参与一个系统的发展时,脑子里面都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应该维持以前的规则和秩序,另一种是面临外部竞争时,我们应该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比特币社区和 BCH 社区也是这样。在系统演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后一种,而一般的持币者以及不关心系统发展的人则倾向于前一种。澳本聪的团队很专业地把 BCH 社区中,乃至社区成员心中的两种倾向对立起来,把自己塑造成维护中本聪原有规则和秩序的代表,把正在探索如果快速演进提高 BCH 竞争力的一些人描绘为为了私利背离中本聪,危害社区的公敌,这是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一次近乎势均力敌的社区大战的关键。
算力大战爆发后,尽管最初的两三天吴忌寒一方的 ABC 版本在算力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澳本聪一方威胁说会在至少在两年的时间里持续发动攻击。这将导致整个 BCH 系统处在长期的不稳定状态,对整个 BCH 社区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最终,ABC 版本取得了胜利,因为 ABC 团队在代码里面加了重组保护机制,设置 10 个块的滚动检查点。这样一来,如果有人发动 51% 算力攻击,放出一条超过 10 个块的攻击链的话,节点是不会认可的。因此,攻击者不能重组 10 个以上的区块,交易所就可以放心地接受10个确认,攻击就没有效果。
这次算力大战让我体会到了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首先,一个缺乏成熟社区治理模式的去中性化系统如何解决重大分歧?其次,它如何应对社会攻击?
几年前我曾设想过,如果有一个更大的经济组织,动用更雄厚的社会资源,对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发动攻击,会怎么样?当时认为,没关系,可以放弃这个系统,在建一个。实际情况告诉我们,重建的代价太大了。如果澳本聪对BCH的攻击成功,重建是很难的。即使是比特币,如果有一个比澳本聪团队强大 10 倍的组织展开专业的攻击,它是否能够承受得了,也很难说。而且,十倍于澳本聪团队,并且憎恨比特币的组织似乎并不难找。所以,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去中心化系统的社区治理问题,它不仅要能抵御一般的经济或算力攻击,还应该能够抵御复杂的社会攻击。
去中心化系统的社区治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为什么需要社区治理?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去中心化系统的发展道路存在很多分歧,除了技术的分歧,还涉及到理念的分歧、意识形态的分歧等等。
第二个原因是面对这么多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系统,想要在竞争中胜出,想要推广自己的系统,还是需要社区治理。相比以太坊和 EOS 对于推广的重视,BCH 这边则缺乏一个有组织的方式去推广和竞争。
第三个原因是要应对有组织的社会攻击,也需要有一定的社区治理作保障。
这里面存在三个难点问题。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现在很多链之所以有自己的社区治理,很重要的原因是融到了钱。而 BCH 从一开始分叉的时候是没有预挖矿和 ICO 的。所以社区治理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管理资金?之所以有很多人反对比特币基金会,就是因为担心中心化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分层决策的问题。实际上,在社区里面,多数人的决策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很多时候社区的治理不能依靠简单的投票,包括算力投票在内。大部分矿工实际上没有做过深入思考,也缺乏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就目前而言,比特币、BCH 和 BSV 三个链用同一种算法。如果 BCH 出现重大分歧,需要做决策,矿工会怎么办?他们谁的票都不会投,而是去挖 BTC 。PoW 的利益结构已经变了,必须考虑社区治理,考虑分层决策,让有能力的人有动力去做更重要的决定。上述都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Altcoin 的社区治理
就目前其他社区的情况来看,莱特币的特点是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尽管去了又来,但还是有影响力,有资金实力的。就莱特币的共识机制和社区现状而言,也还是去中心化的。
狗狗币的特点是原生开发团队已经放弃了,据说持币大户主要在国内,并且在狗年又兴起了[笑],有了钱之后可以继续做开发的,据说他们的开发也在进行。这两种币跟比特币形式比较像,所以去中心化特征相对明显。
以太坊有几个优势,首先是它有一个开明的领袖,其次是前期有足够的资金。目前来讲,我认为以太坊的生态还是比较去中心化的。
瑞波币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强中心化的,一开始就是由瑞波实验室主导的。
EOS 是争议最大的一个,走的是跟比特币完全不同的道路。
结语
比特币旨在成为全球的经济基础设施——货币,而这个货币如此之重要,以至于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对它有绝对的影响力。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货币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把它交给政府。”比特币刚好适应了这种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货币,因此必须实现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手段,用来实现一个相当稳健的,能够超越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经济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尽量把人们的社会特征、政治因素剔除,比特币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
但是 EOS 是想在网络世界里重建一种政治制度。一开始提出 PoS 的时候只是为了解决 PoW 的资源浪费问题。但是从那开始就走向了另一条路,就是在共识中更多纳入了人的因素。等到 BM 把 BTS 设计出来时,提出了 DPoS 共识机制,这就发生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在 PoS 机制下,持币者用币来投票,每位持币者都有参与权。然而 DPoS 机制更像是选举,是一个政治行为。我最初很不看好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我后来又觉得,我们的世界有了网络这个系统之后,确实需要像中本聪这样的人设计出一个尽可能抛开人的差异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需要去探索一个网络上的政治体系。
当我们的经济行为通过网络而超越了国界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网络上的,基于密码系统的政治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许多社会精英,都支持 EOS 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习惯了人类社会现有的政治模式,自然地延伸到网络世界。所以我认为这条路是有探索价值的。只不过,这个进程太复杂,不太可能在几年内就能建成一种网络上的成熟政治体制。我们人类在线下的政治体制演化了几千年,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的问题。网络上的政治体制还很遥远。
好,今天讲的这些只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好了,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19/3045.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