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张力、见习助理研究员 郭雨璠
来源:人民网
编者注:原标题为《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新体验,治理新局面》
4月14日晚,一张央行数字货币在农行账户内测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央行数字货币使得我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使用法定数字货币的国家。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
我国数字货币的起步较早。央行在2014年就成立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2018年3月9日,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正式透露了正在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名称为DC/EP。
DC/EP,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简称。这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将同时具有法定货币与电子支付的双重职能。具体来看,DC/EP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金融与技术两方面。
就其金融特征而言,央行数字货币的功能与属性与人民币纸币完全一样,只不过是纸币的数字化版本。这说明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维系数字货币流通系统所依赖的是国家信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明确指出,DC/EP“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经济学中常用M0来指称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央行对DC/EP的定位就是替代M0,也就是对现金的替代。
而在技术特征方面,央行数字货币并未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课题组曾发文指出,区块链系统处理效能有待提高,基于该技术的加密资产无法保证其锚定资产的稳定性,同时其去中心化特性也与央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冲突。但据称,数字货币借鉴了其中一些技术理念,如非对称加密、智能合约等。由此形成的全新加密数字货币体系,具有安全、可控匿名、不可伪造等优点,弥补了现有货币成本高、追踪难、造假大等问题。
微观层面:民众日常使用体验
央行数字货币一经曝光,便引发业界与民间热议。根据央行公开资料和有关官员的公开表态,使用数字货币并不需要额外开户。使用者只需下载并安装“数字电子钱包”APP,链接现有银行卡,即可实现现有人民币和数字货币的1﹕1转换。据悉,该APP显示的主要功能与银行电子账户日常支付与管理功能相似,包括“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门槛,有利于数字货币的接受与推广。
作为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DC/EP的推广可能在以下与日常支付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带来改变:
一是对现金使用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一旦普及,必然会对人民币现金的使用产生冲击。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远认为,数字货币推广会带来无现金社会,将导致ATM机这一“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发明”需求量减少。不过人民币目前已主要通过电子形式流通,现金流通占比并不高,因而DC/EP仅是进一步替代现金。当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仍会长期并存,原因在于现金的物质性特征在某些场景中暂时无法被完全替代,民众对数字工具的使用与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二者将互为补充。有金融分析师认为,DC/EP替代M0的使命会逐步实现,两到三年时间会有30%至50%的现金被央行数字货币替代。同时,数字货币等价替换现金,以双层运营模式发行,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等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确保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二是对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影响。DC/EP的最大优势在于具备法偿性,具备国家信用背书,不仅更加安全可靠,而且任何交易主体都不能拒收。其次,DC/EP实行可控匿名原则,可以更好地保证交易的匿名性,而第三方支付工具往往需要实名认证,用户支付数据实际被平台掌握。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碰一碰”功能支持双离线支付。反观支付宝、微信支付,目前仍对银行卡和网络环境有所依赖,难以具备更高的线上便捷性以及线下强流通性。最后,DC/EP钱包原则上覆盖所有支付场景,不受账户体系的约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支付行业的账户壁垒。因此,对支付具有安全性、隐私性、便捷性和跨机构流通要求的人来说,DC/EP会显得更加适用。
但这不意味着支付宝和微信没有任何优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认为,法定数字货币是否能取代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是一个最终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也有专家判断,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场景覆盖、功能完善程度和用户使用黏性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很可能会及时跟进上线DC/EP拥有的新功能。
三是对活期存款的影响。二者各有千秋,一方面,DC/EP目的是替代现金,在设想中并不付息,而活期存款能有一定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活期存款不具备数字货币交易的匿名性优势,采用哪种支付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权衡。有声音认为,尽管DC/EP采用的双层运营架构减轻了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但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性高于银行存款,仍可能对后者形成一定竞争。
宏观层面:社会治理与货币国际化
除了对普通民众的支付方式产生影响,在社会宏观意义上,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还有助于政府精准施策,为社会治理和国际化发展带来变革。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穿透力与执行力,便于社会治理。央行数字货币将货币流通转化为数字化方式进行,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为灵活高效使用经济政策创造了条件。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央行得以更便捷高效地追踪货币的流向和供需状况,从而制定和实施更为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某些非常规的经济政策。有学者指出,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基本停止,客观上加速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譬如在疫后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可以借助数字货币直接向全国家庭或个人投放经济补贴、退税等,防止发放不及时、腐败等问题出现,使相关政策得以真正发挥作用。同时,DC/EP也可以帮助央行应对现金支付日益减少、商业数字支付服务日益广泛的挑战,提高了央行对支付结算进行统一监管的能力。
二是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和反逃税,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普通的现金交易具有完全匿名的特点,无法落实到使用者个人进行监管,因此可能会被用于洗钱、逃税或者为恐怖主义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贸易与金融秩序稳定。而DCEP实施可控匿名原则,对数字钱包的使用额度有分级和限额安排。上传身份证或银行卡可以提升认证等级,从而提高使用额度。通过大数据监控对比,识别行为特征,锁定真实身份。这实际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央行金融监管的管理效能,有助于打击滥用货币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诚信交易的社会氛围。
三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和重塑贸易清算体系创造有利条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使用,将会提升跨境结算的速度与安全性。倘若人民币能够被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势法币国家接受,数字货币将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央行数字货币在未来可能对现有的货币结算网络SWIFT造成冲击。目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系统,但在大国博弈、中美经济碰撞加剧的背景下,存在高风险、高收费、低效率等缺陷。倘若能够借此建立技术支撑的信任机制,重构支付体系,将对美元霸权构成有力冲击。
但不能忽视的是,美国、欧洲等地也在加快落实数字货币的步伐。Facebook2019年曾推出无国界货币体系Libra,但遭到强烈质疑。而在近日更新的版本中,Libra将提供锚定单一法币的稳定币,意味着未来可能成为“数字美元”中的一员。瑞典等欧洲国家也在寻求发行数字货币。因此,未来应重视国际上其他数字货币的进展。
总之,正在试点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坚持双层运营、替代现金、可控匿名,具有安全便捷、国家信用、离网支付等优势,有可能对民众常用的现金支付、第三方支付与活期存款带来一些冲击。同时,有学者认为,在更深远意义上,数字货币将实现货币体系从“国家信用”向“国家信用+技术信用”的转变。我国在移动支付和数字经济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应继续加快法定数字货币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而数字货币的变革程度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20/20887.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