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风险与监管改革的再思考

圈内名人 观点
2019-03-21 11:44:28

  

当前,ICO在国内尚属于监管严禁的领域。但于从事境外投资的人或机构而言,对于这种高风险项目,加强投资者自身风险教育尤为重要。投资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专业知识,增加对项目的辨别能力。

大部分ICO项目非常技术化,具有很高专业门槛。合理评估上述项目风险的能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普通投资者的能力。故而,在强化投资者风险教育的同时,在允许ICO的国家,应该对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额度做出限定,以减少投资风险,特别是减少未来涉众型投资风险。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发展实业,打击过分的投机行为,对于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和ICO的监管采取传统的“一刀切”方式,短期内可暂时控制风险,但长期而言有欠妥之处。ICO是一种融资方式,并未专为投机者而设计,若能将其加以利用,解决中小企业区块链创业融资难的问题,或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尽管中国已全面禁止ICO,但ICO显然没有完全停止,其“变异”样式多种多样,代投盛行,诈骗多发。我们认为:

ICO跨境活动极其便利,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有一个司法保护管辖区或者司法“空白地”,ICO就注定不会消亡。区块链点对点的技术特征使得各种代币可以如空气一般在全球范围内弥散。那些禁止ICO的国家,其国内公民很难置身风险事件之外,并且会使一些国内资金外流。由于只是简单的禁止,使得监管机构在涉及虚拟代币的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方面反而无所作为。

国内对于ICO的认知不够,很多投资者在国内禁止ICO的状况下,仍然通过代投的方式参与境外的ICO募集活动,甚至在境外ICO项目明确注明禁止中国人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假护照的形式通过境外ICO项目的KYC认证。特别是最近个别境外知名交易所上线“IEO”新模式,短期内的一些代币价格飞涨5倍甚至10倍。这种典型“财富效应”在近一年多的币圈熊市中,极大刺激了一些国内投机者疯狂通过各种手段,试图绕过境外知名交易所的KYC政策,参与到投资∕投机“盛宴”中。

区块链与币圈领域各种商业模式变动极速,单纯的禁令模式不是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此,国内仍应建立以鼓励创新为原则的审慎监管体系,调整刚性思维,转换运动执法传统,在柔性监管机制下,以静制动。其中的国际监管经验,包括沙盒测试(试点机制)、行业自律、底线思维(负面清单原则)、个案审查,等等。

 

作者:邓建鹏,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19/5000.html
声明:本文经授权发布,除注明来源外,均为西瓜财经用户投稿,不代表西瓜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西瓜财经(xiguacaijing.com)
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谨防以“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