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留在了全国人心中,也让更多人开始接触到公益活动。而随着互联网的创新和普及,我国的公益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据《2018年世界捐助指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捐赠国,中国人有超过5000万已注册成为志愿者。
尽管公益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成功,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说到底,信任问题是公益活动中各环节不够公开透明造成的。而区块链以其天然的去中心化、开放自治、不可篡改的特点能提供巨大价值。
简单来说,区块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利用:一是让公益产品变得可信,二是让公益参与者变得可信,三是让整个公益流程变得可信。
可信的系统:透明、公开、可追溯
传统模式下,公益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很难提升。无论是基金会还是网络平台,信息都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极易篡改。加上过去一些事件的发生,公众的信任被消耗一时难以恢复。同时,传统的财务报表信息量较少、可读性较差,无法使捐助者直观的了解每笔费用的使用详情。
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能将慈善公益活动的基础信息全部记录上链。且链上所有的信息都将对全网络公开。捐赠人作为区块链上的节点,可以对每笔交易进行查询和追溯。查询能具体到每一笔款项的捐赠者、接受者、发放次数、使用方式等。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追溯到相关责任人。
由于区块链上的信息是不可篡改或删除的,捐赠者不必担心弄虚作假的事情发生。慈善机构和捐赠人、受益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被消除,从而减少纠纷,改善信任问题。
可信的参与者:赏罚分明
在利用区块链系统进行慈善捐助的过程中,身份认证与审核是关键的一步。只有避免假受助人伪造个人信息来骗取捐助的情况,才能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我们都知道,信息上链后不可篡改,但如果在一开始的审核环节出了披露该怎么办呢?
以往的骗子如果被发现了,换个地方或者换个平台还能继续行骗。而应用区块链后,若发现有造假情况,信息将同步到全网,进入黑名单,未来此人将不会受到援助。
区块链的信息记录共享解决了跨区域信息难互通的痛点。造假者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除了给予骗子相应的处罚,区块链的激励作用同样显著。
以志愿者行为为例,区块链可以把志愿者的公益行为信息记录在链上。具体操作可以以时间、次数等指标来衡量,然后根据实际数据向志愿者发放Token,获得相应的奖励。所有数据记录与Token转账记录均是公开透明的,无需担心不公正的情况发生。由此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智能合约技术提高运行效率
传统的捐助过程中流程众多且繁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负责,比如确定名单、审核校验、拨款等,效率较低。同时,人员参与也造成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让居心不良的人有可乘之机。
区块链时代,在进行了必要的人工调研和审查后,剩下的都可以交给智能合约。只需要把相关的条件和要求设定后,智能合约就可以自动执行。智能合约包括支付指令、触发条件。
比如:触发条件可以由病人的医生根据治疗情况触发,触发后资金将由托管银行打入医院账号里。合约在治疗完成时终止。
其中,款项的金额,款项的使用步骤和将会达到的效果等内容都会在合约中体现。整个合约从收款到执行都可以自动的操作, 不需要人工干预。并且,执行情况将自动给出反馈,受所有参与者的监督。确保了各环节的高效、高可信。
区块链应用于公益事业,总的来说,是依托分布式数据库来保障信息的透明、不可改;用智能合约去掉冗杂的人员,保证资金高效流转;同时以代币的方式激励更多人。
百度智能云区块链引擎BBE,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安全可靠的技术平台,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公益信息的透明与不可篡改。目前,百度智能云区块链引擎BBE已经取得中国信通院可信区块链认证,并获得各类创新奖项,助力慈善事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19/14005.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