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出版的顶级期刊《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夏季刊,在封面报道中首次将目光聚焦至中国的科技公司,研究他们以区块链技术推进公益事业的创新模式。
在《2019互联网女皇报告》中就强调了,在全球互联网大战中,中美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处于绝对的垄断优势,且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超1/5的互联网用户,位居第一远超美国。
但是,中国的公益事业却因为长期缺乏监督,在互联网公益众筹项目中,骗捐、诈捐等乱象频发。
南都记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三大知名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上,上传从网上购买的虚假住院证明及虚假疾病诊断书等假材料,却能很顺利地通过平台审核。
网上的吐槽也接连不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因出车祸导致两处骨折,需筹款10万。女孩的车祸并不严重,骨折也不是粉碎性的。有网友表示,10万的金额是不是太夸张了?
还有媒体报道,有人称自己母亲得了乳腺癌,需筹款30万。但实际上,这个人夸大了母亲的病情,且除去医保费用,治疗费仅需6000多元。
互联网公益筹款平台的纷纷出现,本意是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因为缺乏监督,总有人借机牟利,骗捐、诈捐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乱象的出现,严重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热情,互联网公益逐渐失去了被信任的资本。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夏季刊封面报道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已经找到了重建公益信任的杀手锏,那就是区块链技术。
自出生起,区块链就天生自带去中心化的特点,还有加密、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因此对降低交易成本、保护数据真实性以及建立信任机制有很大帮助。
区块链让每笔捐款都更加透明,捐款记录不可修改并且可追溯。用户很容易监督自己捐出的资金在何时何地被使用。捐款者、公益机构和受益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彻底消除。区块链技术的这种优势能帮助公益机构重新赢得公众信任,因此很快就获得了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响应。
2017年,腾讯推出了“公益寻人链”平台,化解数据孤岛现象,将多个寻人平台的信息打通。 在寻找失踪儿童的“黄金72小时”内,家长就能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寻人信息第一时间同步至各大平台。而孩子找到的消息,也会被及时同步到各平台,避免资源浪费。
2017年,京东公益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公益物资捐赠流程溯源,人人都可以准确追踪到送给孩子的每一份礼物的去向。
2019年,阿里发布“链上公益计划”,为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提供公开透明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除了这些互联网巨头,还有许多小而美的互联网公司正在走出一条“数字慈善”的新路,用区块链打通公益捐助的“最后一公里”。
其中IDAC国际助残链就因聚焦全球残疾人的公益事业而备受关注。《世界残疾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 6.5 亿残障人士,占全球总人口的 15 %,但是其中53%的残疾人无法负担医疗保健,85%的残疾人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公益助残之路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实现“精准助残”,IDAC国际助残链做了三件事,让IDAC的精准助残生态蓝图初现雏形。
其一,搭建公益助残100%透明公开平台,确保所有公益行为都在链上实现。
用户在IDAC平台上,不仅能实时追踪自己捐款的动态,同时还可查询同时进行的其他项目。
每一个项目发起的认证和背景、每一笔捐款的动向、捐助者受助的账目明细,全部公开透明,随时方便用户审阅。最重要的是,这些记录永远无法篡改。
其二,IDAC建立起第三方审计监督体系。
IDAC与多家第三方机构达成合作,法链实验室提供独家支持,不仅对公益项目审计和监督,并对加入的公益机构、医院等进行数据审计,避免因信息孤岛带来的数据缺失和漏洞,只有将公益领域的所有参与者连接起来,才能实现整个公益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IDAC负责人多次受邀出席各大区块链峰会如首届全球区块链高峰论坛、泰国数字货币交易所启动仪式等,强化IDAC的国际影响力。
据《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报道显示,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公益,以透明公开的特性正在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目前,中国有80多万家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几乎是2011年的两倍,这也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
在这样的趋势下,区块链技术正在帮助公益事业去中心化,实现自我造血。不论是巨头、还是小而美的互联网公益机构,他们都正在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带来创新,加速构建互联网公益生态圈的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区块链+公益应用元年已经到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向公开透明、阳光可信的数字文明时代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19/12950.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