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即将推出,或将催生比特币大牛市?

头号玩家 观点
2019-08-27 11:32:03

  在 Facebook 发布 Libra 白皮书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央行数字货币( CBDC )呼之欲出。这一举动被看作中国主动应对 Libra 挑战的表现。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或将催生比特币大牛市。

我们先来推测看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什么样的架构。实际上早在 2019 年初,国际清算银行对包括中美日韩英法等国(地区)央行在内的 63 个央行的调查显示,2018 年 70% 的央行正在进行有关CBDC 的研发,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我们来看看这次的演讲披露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1.  定数字货币是 M0(流通中现金)替代,希望能够达到零售级别
2. 央行不预设技术路线,现在属于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 DC/EP 的研发(Digital Currency 数字货币/ Electronic Payment 电子支付)
3. DC/EP 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且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4.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是账户松耦合,即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可以实现可控匿名

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央行数字货币类似于 Libra 的发行模式,即采用 100% 的货币储备,发行等额的法定数字货币,只是更进一步,该数字货币系统能够承载零售级别的使用场景。且穆长春强调,央行数字货币是对 M0 的替代,是不计付利息的。

央行并不预设技术路线,而是通过充分调动指定机构的积极性进行相应系统的研发。虽然其提出并不一定是区块链技术,但我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底层将采用类区块链的框架进行开发,理由在下文进行说明。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保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是为了能够明确债权债务关系、保证和加强货币调控职能、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和保持原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也就是说,央行只进行数字货币的一级发行,那么我猜测,会由银行或是其他运营机构则负责用户的身份创建,认证等工作。

央行数字货币通过松耦合的形式,能够脱离账户体系进行价值转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价值转移不需要通过银行为个人所设立的账户而进行。银行基本的运营模式是托管,即大家将法币存入银行,由银行为大家托管法币,并且银行为大家开设个人银行账户,账户上显示等额的法币金额。之后大家用银行账户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第三方支付,均绕不开银行账户体系。并且,银行只需要向央行缴纳不足额的准备金,剩余法币就可用于放贷等业务。

在此期间,由于法币由银行进行托管,所以银行会支付给用户利息。此次强调的松耦合的形式,是绕开账户体系进行价值转移,而区块链目前所使用的公私钥体系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在公私钥体系中,用户的数字货币是存在“地址”上的,个人对数字货币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并且这样的数字货币能够承载价值转移的功能,类似当前的现金一样,能够脱离账户体系,完成价值转移。

同时,穆长春提到,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实现可控匿名,在保证交易双方是匿名的同时保证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也就是说,央行在整个系统中具有“上帝视角”,具有整个系统的最高权限,若交易双方选择匿名方式进行交易,那么其他机构并不能获得交易双方的隐私数据。这也就意味着中央数字货币系统将采用一种特殊的加密方式,使得仅有一方能够拥有相应的解密权限,能够获得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中的所属权对应关系。

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猜测,央行很有可能通过设计最底层的技术标准,比如最核心的加密算法和公私钥体系,而后各个银行或是运营机构在最底层的架构上设计功能更丰富的钱包等应用形态。

若最终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了类区块链的公私钥体系,毫无疑问是对加密货币市场的重大利好。从某种程度来说,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稳定币,如果能够将央行数字货币整合进当今的加密货币交易所,那么一直悬在许多“中国”交易所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USDT 将会不复存在;并且,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实现零售级的应用,也就是说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实现日常的支付功能,这样一来,也许会对现有的以支付应用为核心的加密货币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也许会促使现有的一些共识较强的加密货币的价值存储属性更为凸显。那么,比特币这个如今共识最强的加密货币是否会迎来又一波大牛市?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guandian/2019/12285.html
声明:本文经授权发布,除注明来源外,均为西瓜财经用户投稿,不代表西瓜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西瓜财经(xiguacaijing.com)
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谨防以“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