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滴滴出行年度榜单刷屏了,可爱的画风和略带“攀比味道”的数据成功击中了很多人柔软的内心。
每到年末,淘宝、网易、美团,几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会从数据着手,以精巧的H5设计让用户成为“自来水”,心甘情愿为品牌的营销活动造势。在混迹区块链行业半年之后,我对这类榜单有点抵触。你知道,我一定是被区块链数据隐私的概念洗了脑。
区块链就像是上帝送给人类的一只百宝箱,其中,打破互联网超级公司对个人数据的垄断,让个人重新掌握数据所有权无疑是最迷人的一颗珠宝。
互联网世界个人数据被泄露,被商业化的现实我们还“无法改变”,区块链可以成为保护我们数据隐私的“理想国”吗?都说数据就是财富,那我们离坐拥“个人数据财富”的时代还有多远?
你用我的服务,我用你的数据,天经地义?
用过淘宝你应该知道,搜索过某一产品后手淘Banner位、有好货、聚划算、猜你喜欢等多个位置都会出现相关的产品推荐。对比不同人的手淘页面,你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简直千人千面。当你过年回到农村老家,打开手淘的那一刻系统会提示你是否切换到农村淘宝。你可以认为这些推荐让你获得了合乎心意的产品,你也可以认为你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被“卖”了。但这种定点击破的味道不知你感受如何?
阿里妈妈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它集合了淘宝的用户行为数据、品牌数据,乃至包括阿里系产品的账户数据,从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消费者用户模型。基于此,淘宝就能根据不同品牌的营销诉求实现针对性的营销触达。阿里妈妈被戏称为阿里巴巴的现金奶牛。
2015年,马云喊出了一句名言:“未来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而他也把阿里巴巴定义为大数据公司。
虽然,我拿阿里巴巴来举例子,但实际上围绕大数据开展的生意已遍地开花。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中过半是互联网公司,谷歌、Facebook、亚马逊、腾讯及阿里巴巴,它们无一不是掌握了包括消费、社交在内诸多重要的个人数据。通过“投资兼并”等资本操作,这些超级平台不断合纵连横,扩张着各自的数据纬度。
数据泄露频发,你有担心过数据安全吗?
回顾2018年,这些事件你肯定有所耳闻。3月,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未经用户授权访问5000万份Facebook个人资料,其被爆料通过有针对性地影响选民从而帮助特朗普赢得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6月,圆通10亿条快递数据被泄露,100万条用户个人信息售价只有430元。8月,华住旗下多个连锁酒店开房信息数据被人以37万的售价公开售卖,涉及姓名、身份证、电话等信息达5亿条。12月底,12306购票软件的470万条用户数据也因第三方平台而泄露。
很少人真的意识到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上网行为更无从谈起。毕竟数据本身不像金钱,拿走就是损失。
2018年,互联网技术诞生30年,它风华正茂,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胜利者的气息。2018年,区块链技术走过十年,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像是个连走路都不会的婴儿,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无底深渊。
但2018年会不会真的成为“改朝换代”的分水岭?从技术成熟度讲应该还为时过早,但在数据隐私层面,改变正在发生。2018年,数据隐私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巨头们的数据生意也开始收敛,至少名义上如此。
2018年,欧盟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旨在保护欧洲公民合法隐私权的《通用数据保护法案》(GDPR)。2019年1月,根据GDPR,法国针对谷歌开出首张5700万美元的罚单,其认为谷歌在给用户定向发送广告时缺乏透明度、信息不足,以及缺乏用户有效许可。“用户对于自己同意什么并没有充分认识。”该机构在新闻中这样表述。截至目前,至少包括亚马逊、苹果、 YouTube等诸多互联网公司都收到了不同组织根据GDPR提交的投诉。
我不愿意参加品牌的年底榜单活动,我甚至会不轻易使用便捷的电子支付,尽可能回归原始改用现金。我不希望在互联网世界,竟然有一个组织比我还了解自己。
去革互联网的命,数据隐私的世界要来了吗?
1 月 19 日,万维网之父、2016 年图灵奖获奖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他说,大型社交网站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决定了用户怎么思考,甚至怎么行动。互联网也让长尾效应最终失效,头部效应明显,赢者通吃。而数据则在大公司手里形成孤岛,互不相连。但剑桥分析数据泄漏事件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它让全世界真正意识到数据隐私问题的严重性。
蒂姆·伯纳斯·李正计划推出一个开源、去中心化的网络平台项目,从而去颠覆曾一手开创出来的互联网世界。这个项目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名为 Solid POD的个人数据存储系统,它可以让用户把网络里的个人数据存储在自己的硬件上,而不用像过去一样把数据储存于各家公司的数据中心里。个人不再需要以牺牲个人数据自主权的方式交换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免费服务。其他人以及应用程序只有得到授权才能读写用户存储在Solid POD中的数据。
这自然很困难,不过,蒂姆·伯纳斯·李反问,当初推广互联网也不容易呀。
干吧,让区块链成为数隐私的“理想国”
曾经,一位区块链创业者向我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区块链世界。他说,互联网和区块链将构成一个平行世界,他们之间通过数据相互连通。区块链通过加密技术对个人的所有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形成一个包含所有个人信息的数字身份。
当前,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互联网世界的你被暴露后,现实世界的你也会被暴露。而有了区块链,因为数据经过加密,即便这些数据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被交易,它们也不会暴露用户在现实世界的身份,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串数字组成的数字身份,而且这种数据交易还需要本人授权。
可惜,“计算机安全教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教授宋晓冬曾说过一句悲观的话:“现在的区块链根本没有任何隐私保护。”换句话说,区块链对隐私保护的构想从技术上讲还不太现实,相反,暴露的可能更多。
蒂姆·伯纳斯·李的演讲公开后,PlatON创始人孙立林说:“重新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平台和隐私计算是两条实现理想国的路径,殊途同归。”
当互联网老兵中的老兵蒂姆·伯纳斯·李撸起袖子开干时,区块链的创业者们也没闲着,隐私计算就是一个方向。安全多方计算(MPC)、代理重加密 (PRE)、零知识证明(ZKP)、同态加密 (HE)等纷纷登上舞台。这些技术大体上利用脱敏、匿名、密码学等技术去保障个人数据在交易流转的过程中可以不泄露个人的隐私信息。
2017年,首届中国区块链技术大会上,一位山东大学的密码学教授不无感慨告诉我,他从事零知识证明的加密算法研究多年,一直感觉是小众圈子的游戏。但2018年,整个社会好像都在讨论加密算法,他因此参与了不少火热的研讨会。
从2017年底的疯狂到2018年的回归理性,区块链跨出了从纯技术向商业化落地的第一步。区块链的创业者不仅从共识算法、性能(可扩展性)两个维度寻找商业机会,隐私计算也从原先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走向商业化的技术开拓。
2019年已拉开帷幕,隐私观念或许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人们不仅从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去寻求隐私,技术也成为探寻实现数据隐私的一条路径。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xingye/2019/3433.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