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网络侵权纠纷案件中,原、被告经法院主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在谈话中告知原、被告双方,如被告在履行期内未履行义务,将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行自动执行。记者日前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此案首次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执行,不仅标志着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的切实落地,更意味着链上数据与链下司法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利用,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司法红利,巩固并深化“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
调解书生效后,该案的当事人端、法官端均出现 “智能合约”字样以区别于普通案件。如果被告仍有赔偿金未履行,原告只需点击“未履行完毕”按键,该案件便直接进入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执行立案中。通过立案庭审核后,立案成功进入执行系统。
传统执行立案步骤包括:确认是否按期履行,核对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填写、上传当事人信息、执行申请书、执行依据等信息材料。而在区块链智能合约嵌入调解书案件中,作为当事人需要进行的操作只有一步:点击“未履行完毕”按钮。
“一键点击”,当事人仅需要确认案件未履行情况,即可跳过后续繁复程序直接完成执行立案,而上述立案信息均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抓取。
本案中即通过调解书中约定的履行条件,部署线上合约节点,并通过当事人确认履行情形,触发不同的执行动作。如双方确认履行完毕,即触发生成履行情况报告,履行结果上天平链存证。如双方确认未履行完毕,则触发生成未履行报告、自动生成执行申请书、自动抓取当事人信息、自动抓取执行依据、自动执行立案、自动生成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
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智能合约?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8年至今,北京互联网法院全面调研互联网审判模式的特点与需求,构建主动存证与跨链接入相结合的天平链电子证据存证平台,着力解决电子证据存证、上链证据在线勘验问题。“天平链”的设立,意味着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区块链技术服务司法审判、与司法业务深度融合、提高审判质效中迈出了第一步,完成了区块链司法1.0的构建与应用。
目前,“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8个,已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上链电子数据超过900万条,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亿条。
据了解,智能合约则是运行在区块链上模块化、自动执行的脚本,能够实现数据处理、价值转移、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这个术语至少可以追溯到1995年,是由多产的跨领域法律学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来的。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因为缺乏能够支持可编程合约的数字系统和技术,智能合约理论迟迟未被实现,直到区块链技术诞生。其不仅可以支持可编程合约,而且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过程透明可追踪等优点,天然适合于智能合约。
北京互联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合约在司法区块链的融合与应用,一是突破语言局限性,避免语言漏洞造成的双方误解,作为计算机语言的代码具有精准和唯一指向性;二是促进执行智能化,通过发布智能合约,减少人工干预,推动司法执行更加智能化、公开透明化;三是为办案减负增效,进一步促进简案快执、难案精执,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立案,智能化抓取必要信息,减轻司法资源压力;四是促进司法便民,当事人仅需确认案件履行结果,无需按照传统程序完成确认是否按期履行,核对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填写、上传当事人信息、执行申请书、执行依据等信息材料等反复步骤,上述信息均通过智能合约达成条件后,自动触发抓取。
据悉,北京互联网法院将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探索司法区块链的更多具体应用场景,助力审执工作。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xingye/2019/15256.html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