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9.0万台,私人充电桩数量43.8万台,两者合计约72.8万台,同比增速79.8%。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21万辆。粗略统计,桩车比小于0.33,相当于3辆车“分食”一个充电桩,可谓捉襟见肘。
以上数据说明,电动汽车产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导致电网负荷增长,峰谷差加剧,控制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现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模式与电动汽车发展不协调,普遍存在重视电动汽车,不重视充电桩,造成车多桩少、有车无桩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电动汽车车主们外出时,如果要寻找公共充电桩资源,一个手机里需要下载多个充电桩APP。更令人头疼的是支付环节,有些APP不支持支付,即使支持支付的平台很多需要预充值,余额一旦不足就会停止充电。充钱容易退款难,消费不完的余额在某些APP中甚至没有退款路径。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充电桩运营问题的严重性。在2018年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制定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大幅提升充电技术水平,并强调要千方百计满足“一车一桩”接电需求。
但是,政策传导至市场反响总是滞后,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充电桩面临的“难题”,不仅仅是政策与资金问题,更是如何让现有运营商实现盈利,提高充电桩使用率,才能激活更多的市场动能。而找桩难、支付更难等具体问题的背后,本质原因在于不同充电桩隶属于不同运营商,数据和现金流对竞争对手开放并不现实,既然无法共享,各个运营商只好各自为政,开发自己的充电桩APP。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大部分充电桩运营主体都认为包括用户信息、充电桩信息、交易数额等在内数据很重要,但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业内的两大巨头,国家电网和特来电,这两家如果要打通就涉及到数据开放问题,那么谁对谁开放,以谁为主呢?另外,充电桩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涉及到钱的时候,也会存在偏差。即使有第三方平台出现,一旦涉及到付费环节,充电桩运营商就需要和第三方平台结算,这意味着充电桩运营企业的支付中心要对第三方平台开放,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命门。还有,很多充电桩运营企业自身管理不善,例如好多年前的老旧充电桩,在没有经过用户身份认证就可以免费使用,新能源车主蹭公共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自2014年国家开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一大批民营充电桩公司应运而生之后,市场即使明白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却仍无法孕育出一个统一的既可以查询充电桩位置,又可以实时统一支付的APP。
通过区块链技术,恰好弥补了上述的痛点。通过促进充电桩共享,提高充电桩利用率的市场缺口。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商业机构搭建的联盟链,联盟链内的成员可以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以及多方记账的特性,对充电情况进行公开透明的实时记账,从而解决多方之间可能产生的信任摩擦,形成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充电桩运营商、平台用户等多方参与共建的共享充电联盟,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资源利用率。
通过联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充电桩运营商、停车场、分布式新能源等组建联盟区块链。每一个B端(运营主体)就是一个节点,实现跨平台充电桩、私有桩的共享,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特点对充电情况进行公开透明的实时记账,从而解决多方之间可能产生的信任摩擦。
通过区块链商业联盟的技术,可以开发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涉及的隐私问题,所以只会对充电桩运营商开放部分用户数据,如发生交易的情况下,开放部分数据用于结算对账,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数据会公开显示在链上,用户私人信息是经过密码学加密后的哈希值上传到区块链底层平台,这就确保了运营商的数据隐私及安全。
基于区块链商业联盟链搭建起来的共享充电桩互联互通平台,也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目标,所有权益均属于参与建设的所有运营主体,点对点的交易,让支付变得更加直观便捷,分属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能够实现低成本接入,打破原有行业壁垒,大大提升桩、车企业间的合作效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在基于区块链商业联盟链搭建起来的共享充电桩互联互通平台落地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共享充电桩,而且当业务场景需求足够大的时候,还能引入更多类似企业共建生态圈,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加入平台,流量可以进一步扩大,收益有望大幅增长。
本文地址: https://www.xiguacaijing.com/news/xingye/2019/10395.html
赞助商